這是台北故宮所藏國寶,  三帖分開摹成後再合成一卷,  相關說明在網路上很多,  於此不贅.  挑一些較不為人知的來隨便說說:



       


1. 常見唐摹本, 除了萬歲通天帖和唐時送給日本皇室的喪亂二謝得示帖外,  大多用這種硬黃紙.  此種黃紙在魏晉時就很常用,  因為添加了"黃蘗"(也叫"黃檗"或"黃柏") 樹皮擣煮後的"黃"汁, 把紙染黃,  當寫錯字時,  用"雌黃"塗一塗,  當成是"立可白"修正液,  就可重寫,  很方便.  又因為黃蘗有特殊味道,  可防蟲蠹,  故後來寫佛經的藏經紙亦用此種黃紙.  至於要"摹"(也叫"嚮搨", "向"著光摹"搨", 一般都誤為"響拓")字,  會在紙上下塗蠟壓實, 使其易於"透光"摹描, 俗稱"硬黃紙".


  


2. 第一行右下有兩個字被切掉一半,  其全字是"僧權".  另一紙"何如"帖第一行右下有"鑒"字和"懷充".   定武蘭亭在接紙騎縫處, 當其"欣"於所遇的"欣"字左邊和下一行"快然自足不知老"的"不"字右邊,  有一"僧"字;  還有二謝帖中有一"珍"字... 等,  都是同一種情況.  也就是南朝梁武帝時, 徐"僧權",  唐"懷充" , 姚懷"珍"等人,  都是御用的書畫"鑒"定官,  只要經過他们鑒定是右軍真蹟時,  他們就會在真蹟上面簽名, 表示這是如假包換的真品.  唐朝弘文館的摹手, 像馮承素等人,  在摹拓時,  也把"僧權", "懷充"等簽名字跡一併摹上,  所以就變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3. 習書時,  碰到這幾處簽名,  當然要避開,  否則會像東坡一樣,  他讀定武蘭亭, 看到"僧"字的"人"字邊糊了, 以為是右軍加了一個"曾"字在"不"字右上,  然後說蘭亭序的原文應該是"暫得於己, 曾不知老之將至",  這樣就會鬧笑話了.   由此亦可見我們現代人學習書法有多幸福,  那麼多墨蹟摹本可看,  蘇東坡, 趙孟頫他們就沒這個福份了.  


  




  


平安帖的帖文是:  "此粗平安,  脩載來十餘日, 諸人近集存,  想明日當復悉來, 無由同, 增慨."   信中提到的"修載"是右軍的親戚,  右軍在十七帖中也曾提到過他,  並說他住得比較遠,  沒辦法常見到面,  所以這次他一來, 右軍當然很高興,  又因為第二天脩載他们一行人要來羲之家,  羲之沒辦法在家迎接,  一同聚會, "無由同",  所以有點感傷, "增慨".


 




  


"遲"復的"遲"唸 ㄓ '  , 音"至",  "等待"之意.   遲復,  就是"等您回信"的意思.   此帖"摹"的水平,  在我看來, 尚差"喪亂帖"一等.   諸位看這個"遲"字的豎劃,  其墨色濃淡效果雖有"摹"出來,  但濃淡"漸層"的效果就不好,  斷成三截, 不自然,  一看就知是"摹"的,  不是"臨"的.   而真正神妙的"摹"本,  其"飛白""漸層"的效果, 會讓您覺得是"自然臨寫"出來的,  有機會介紹"喪亂帖"時再來說吧...


   




"得"字有修補過,  而且修補得不太高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師從 str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