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6

 

20多年前收藏的古墨, 竟然在新書"墨客列傳" (黃台陽先生著) 有述: 

 

1

 

 

9733  

 

  網路上可以找到書文選摘, 謹附於後供大家檢索.  此書精佳, 建議大家可以買來看:

 

聽竹軒聯句墨與錢琦:《墨客列傳》選摘 (2)

黃台陽 20160505 05:30

 

 1

▲聽竹軒聯句墨。橢圓柱形,正面墨名,背面寫:「乾隆甲申春日奉璵沙夫子教門人方輔謹製」。長寬厚11x2.1x1.3 公分,58公克。(時報出版提供)

 

這錠墨沒有邊框紋飾圖案印記,沒有漆衣上彩特別造型,既不標榜製作墨肆和墨的煙料品質,更少賣弄的字體書法和嚇人的官銜稱呼。可以說相當平凡普通。與其他墨混在一起,不會引人注目。但若略加把玩,會發現它煙細膠清,光蘊暗含,絕對是錠好墨。好墨卻以這樣樸實外觀出現,應該是在製作時特別考慮,以搭配主人的風格。依背面文字,這錠墨是乾隆甲申年(二十九年,西元一七六四年)時,有位學生方輔,製作送給他的老師璵沙的。

 

師生兩位其實都頗有來頭。璵沙夫子的全名是錢琦,浙江錢塘(現杭州)人,進士出身。在乾隆朝內當過江蘇、四川、江西、福建等地的布政使(類似副省長,分管民政與財政)、按察使(省的司法長官,並負責監察郵驛)等。官不大不小,清朝裡有過類似官職的,成千上萬。但錢琦還有個特殊經歷,就是他做過巡臺御史。

 

這個官職在清朝存在的時間其實不長,約六十年,從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年)開始設置。那年臺灣發生的鴨母王朱一貴反清復明事件結束後,康熙皇帝對臺灣地方官平日不愛民,只會圖利苛索,事發後又率先棄械逃跑的惡行大為不滿,為加強監督在臺官員而增設這個官職,每次派出滿漢御史各一人。任期原訂一年,後來乾隆十七年時改為三年,前後總共有二十四任、四十八人擔任過這個職務。

 

錢琦是第十七任巡臺御史,乾隆十六年(西元一七五一年)二月由廈門乘船經澎湖到臺南上任,隔年九月離臺返京。目前可查到的他在臺灣的事跡有:

 

1. 巡視營防:他當年十一月二日由臺南起程,沿靠海路線,經由鳳山縣的大湖(今高雄湖內)、小店仔(高雄橋頭)等處到鳳山縣治(左營埤頭仔),再向南走過阿猴(屏東市)、力力(屏東崁頂)、茄藤(屏東南州)、放索(屏東林邊)等番社到郎嶠(恆春)。回程則沿山路經傀儡山(北大武山)、山豬毛(三地門山下)校閱清兵戰技後,再到鳳山縣的搭樓(屏東里港)、武洛(里港載興村北)等社,及臺灣縣的大傑顛(高雄旗山)、羅漢門(高雄內門)等處,返回臺南。

 

2. 據實奏聞:當年十二月,彰化縣內凹莊(今臺中霧峰)的生番出草,殺死兵民共二十九人。錢琦據實奏聞給乾隆皇帝。依當時法令,生番殺人,朝廷對地方官員的處分,要比熟番殺人來得重。因此主管臺灣的滿人閩浙總督在奏章裡,故意說殺人的是熟番,與錢琦所奏不同。乾隆對這兩種不同的說詞大為震怒,也對錢琦不諒解。有人勸他退讓,但他堅持原則不變,還好真相終於大白。這是他巡臺御史任內最為人稱道的事。

 

3. 吟詩記事:當時的臺灣,想必缺乏休閒設施,而他的御史身分,也諸多不便,因此作詩吟詩就成了他生活的一大消遣。有敘述乘船從廈門到澎湖,和從澎湖到鹿耳門的《泛海》詩和《後渡海》長詩等;欣賞地方風景的《臺陽八景詩》、《海會寺(今臺南開元寺)》、《七鯤身》、《澎湖》等;以及民間風俗相關的《臺灣竹枝詞》二十首,包含猜謎、競渡、中秋、拜文昌、農產等主題。無意中留下不少早年臺灣的風貌。連橫在《臺灣詩乘》裡,對錢琦的詩評價頗高。

 

錢琦為官清廉謹慎、不逢迎,因此始終升不上像是總督和巡撫級的方面大員。影響他為人處世的因素之一,可能是他的家世,讓他特別小心低調。

 

原來他的先祖,是五代十國裡定都於杭州的吳越國的錢鏐等五位國王。西元九○七年立國,到西元九七八年時,末代國王錢俶為了避免戰亂而主動被北宋吞併,因此家族並沒被趕盡殺絕而存續下來。乾隆皇帝知道這段往事,所以每到江南巡察,往往會召見錢琦和家族裡有頭有臉的人,以示天恩浩蕩。如乾隆四十九年第六次南巡時,已退休的錢琦也得和族人在杭州慶春門外跪迎,以感謝乾隆六次南巡有四次到錢家祠堂、五度作詩賜給他們,又派官員去祭他錢家祖先,諸多恩寵看起來風光得很。

 

只是在皇權時代,天威難測,臣子言行舉止一不小心就會家破人亡。更何況是有特殊出身的錢琦?他深懂這個道理,恭敬謹慎不求顯達,終能在七十五歲時全身而退,享年八十多歲。

 

 

製墨家方輔:《墨客列傳》選摘 (3)

黃台陽 20160506 05:30

 

聽竹軒聯句墨是門人方輔製作給老師錢琦的。那年錢琦61歲,正擔任江蘇按察使,在省裡面除了巡撫和布政使,就數他最大。那跟他在一起聯句、又製墨送給他的學生方輔,會是何許人物?

 

方輔沒做過官,這錠墨也不是他找人訂製的。他的別名叫密菴,提起方密菴的墨,在乾隆嘉慶年間可是大大有名。當時認為與同期的徽墨大師曹素功、汪近聖、汪節菴等齊名。他是道地的徽州人,因此擁有高超的製墨技巧並非偶然。只是他沒靠這吃飯,因此名氣沒別人響亮,傳世的產品更少。較知名的有:「開天容」、「桐膏」,以及他首創的「古隃麋」墨等。

 

來看一錠他製作的雪筠齋藏墨,作成硯臺樣。整錠墨的工藝精良,眾多甚至比頭髮還細的線條都一絲不苟,令人嘆服。這是一錠供文人賞玩的墨,由它的品味,可知方輔這個人,不能以一般的製墨家來看待他。

 

 2

▲方密菴製雪筠齋藏墨。兩面粗框內鏤精細回字紋及螭紋,正面框上寫「雪筠齋藏墨」,中間橢圓凹槽內書「紫金」,槽邊框略高起,上浮細線螭紋,上中左方鏤五爪雲龍。背面凹槽內寫「珍玩」,四周飾冰裂紋。長寬厚10.7x6.4x1.9 公分,重142 公克。(時報提供)

 

 

方輔是不是因擅長製墨,而被錢琦賞識收為門生呢?其實不然。明清時期,製墨只被看作一種工匠技藝,社會地位不高。不像現代,各行各業都可以有「人間國寶」、「薪傳大師」等封號。因此,若只是個墨匠,在當時他是不夠格當錢琦的門人,也無法平起平坐參加文人的聯句活動。

 

好在方輔不是一般製墨工匠,他的學問不錯,還寫過書。其中一本《隸八分辨》談的是隸書這種書法的起源,有獨到見解。再來,他的書法也很好,曾經在遊覽武漢漢陽的龜山時,寫下「大別山」三個大字,每個字有1.5公尺見方,字體雄渾端莊,嘉慶年間(西元1812)被刻在山壁上,現已成為武漢「龜山八景」之一。有機會到武漢旅遊時,不妨去看看。

 

或許有人問,大別山不是在安徽、湖北、河南三省的交界嗎?怎麼跑到湖北的中心武漢來了呢?其實這就顯現出方輔的學問功力:因為漢陽龜山的古名就是大別山。相傳大禹治水時經過此山,有感於山兩邊的景色大不相同,驚呼「一山隔兩景,真大別也」,於是得名。

 

 

 3

方輔知名之「古隃麋」墨(左下右二)和聽竹軒聯句墨。(時報出版提供)

 

清初有位書畫家程正揆,是明朝末年的進士,後在康熙朝時官至工部右侍郎(相當於公共工程會副主委)。從順治六年(西元1649)開始,到他去逝的28年裡,創作了《江山臥遊圖》長卷共五百多卷(有暗中思念大明江山的含意)。保存下來的,現散見故宮博物院及各大博物館。而流散在外的第一百五十八卷,2013年底在北京公開拍賣時,以人民幣1932萬元(約近臺幣1億元)的天價成交。這卷畫長782公分,寬31.5公分,十分壯觀。奇妙的是,在它畫成百多年時,竟然與方輔產生了交集。

 

該畫卷的前端有幅長89公分的引首,上題「希蹤無盡」四個大字,下方署名「己亥秋方輔題」,並蓋上兩方小印。可知這是乾隆己亥年(44年,西元1779)方輔展卷欣賞後的題字。程正揆的長卷在畫成的當年就已負盛名,而方輔能在百多年後幫它寫起首讚語,可推斷具有文人和製墨家雙重身分的方輔,多以文人身分活躍於文人圈。這說明了為何他能成為錢琦的門人,並且得以參加在聽竹軒的聯句活動。

 

錢琦平生以「虛心實力」自勉,而古人吟竹時也常用這四個字。因此錢琦家裡有個聽竹軒,是知交好友雅集的場所。「聽竹軒聯句墨」想必是方輔某次在錢琦家參與聯句活動,得到老師誇獎後有感而製作來獻給老師的吧!上稱「璵沙夫子」,用的是老師的字,署名「門人方輔」,用的是自己的本名,再加上「謹製」,表示尊敬之至,可見師生情誼深厚。只是我們還好奇的是,在聽竹軒的聯句活動裡,先後還有那些文士在場呢?

 

*作者為新竹交通大學電子物理系畢,美國紐約州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電腦與資訊科學博士,法國巴黎國家高等電信學院訪問研究。多年從事臺灣資訊工業發展推動,南港軟體園區建設工作。本文選自作者新著《墨客列傳》(時報出版)。

arrow
arrow

    張師從 str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