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 140 cm
上次臨的版本是大德元年版
趙孟頫當年44歲
這次臨的版本沒有記年
我猜約當是大德六年前後:
序文:
子昂對於此"序"應該特別有感覺吧
字愈寫愈大
比"辭"本文還要大...
我呢 對此序文也頗有感觸
想當年是大中國區總經理
悵然慷慨
二年後辭官回台灣做點小買賣...
"序" 是這樣寫的: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
幼稚盈室,缾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
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
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
于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
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
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勵所得﹔飢凍雖迫,違己交病。
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
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
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
因事順心,命篇為『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這個"乙巳"年也是巧合
前文有介紹"狀元蕭錦忠" 的字
他是"乙巳狀元"
後來也沒當成官...
"辭":
大家都耳熟能詳 不贅
細照:
我之所以猜此帖是大德六年
子昂時年49歲前後所作
是因為那年他寫了很有名的
"吳興賦" (前文有述 不贅)
篇中也是行草相雜
風格很類似
故約當同期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