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友友與王鐸


一位是樂壇聖手  一位是書壇聖手


兩個人怎麼會碰在一起?


 


因為書法家張穆希先生最近要演出一場 書法音樂 


讓我很好奇:


書法  管樂  要如何結合演出?


一支小筆管拿甚麼來跟這些銅管、木管尬?


莫非張先生要學林懷民在台上舞一段 行草”?


 


音樂家跟書法家  


有一些習慣是很像的


馬友友名氣大  各種典禮場合請他去拉上一段時   他習慣拉的是巴哈無伴奏


王鐸名氣也不小   求字者絡繹不絕   他習慣臨寫淳化閣帖中的王羲之來送人


WHY ?


巴哈和右軍  到底有何魅力  讓兩位聖手終身膜拜?


 


最近一直在思索一個很基本的問題:


書法的線條如何來傳達書寫人的喜、怒、哀、樂,進而讓人感動?


祭姪稿跟劉中使帖  一喜一悲  筆法差在哪裏?


寒食帖與堂成詩   悲憤平和  運筆的速度有差嗎?


快雪時晴與喪亂帖  點畫轉折  有何不同?


右老的標準草書  線條筆意  是喜是悲?


 



(顏真卿  劉中使帖  故宮上次有展)


 



(蘇東坡  杜詩"堂成"  故宮這次有展  剛下檔)


 


 


相較於書法  音樂就容易多了


音樂的旋律  是喜是悲  應該很容易分辨


把愛之悲聽成愛之喜的  應該不多吧


巴伯的弦樂慢版之於前進高棉跟女武神之於現代啟示錄  應該不會有人拿來顛倒配吧?


把蕭士塔高維奇第八號弦樂四重奏第二樂章飛機轟炸與機關槍掃射那種驚嚇恐懼的心境聽成是纏綿悱惻的愛情音樂


大概也只有大學生了沒節目裏那個會跳現代舞的大男生才有這種天份吧?


 


但也有例外


在眾多音樂曲目裏 


讓您聽不出是喜是悲 


卻又能讓您打從心底感動的曲子有很多:


馬友友和米爾斯坦愛拉的巴哈無伴奏大小提琴


貝多芬的7交第二樂章


布拉姆斯 第1號弦樂六重奏的第二樂章


莫札特的40交第一樂章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裏的Jupiter


一大堆歌劇中詠嘆調  還有安魂曲  聖詠


都是悲中有喜  喜中帶悲的好旋律 


讓人百聽不厭 


 


所以馬友友婚禮也拉巴哈  喪禮也拉巴哈   來台灣林家花園  拉的也是巴哈 


拉的人心領  聽的人神會 


是喜是悲  如人飲水  盡在不言中


 


所以王鐸心情好也寫右軍   心情鬱卒也寫右軍 


寫的人氣爽  看的人神清


不喜不悲  妙處難與君言


 





王鐸說



書法貴得古人結構。近觀學書者,動效時流。古難今易,古深奧奇變,今嫩弱俗雅,易學故也。


 



馬友友說


巴哈是一位《在音樂中放入繪畫》的作曲者。我開始嘗試探索巴哈音樂中所可能具有的視覺特質,也激發了我開始《巴哈靈感》系列的工作。這套影 片就是其成果。在這整個策劃中,從巴哈的音樂,衍生出舞蹈、電影、園藝設計,乃成為我生命中曾有過最大的感動。


 


他们二人都可從古典中激發無窮新意 


要是馬友友懂書法  又會作曲 


像穆索斯基的展覽會之畫 


寫一曲 行草奏鳴曲 來拉


再請蘭陽之光 許芳宜來跳


那有多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師從 str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