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x 140 cm x 2
上週四, 同事Eason 來台北, 說中壢辦公室水族箱裏的魚, the last one, 快要不行了
心想. 這隻老黃錦鯉, 雖是前朝遺物. 可算是重情重義的了.
前一陣子, 暴冷暴熱, 同伴7人皆蒙主寵召後,
就看牠形單影隻, 游得意興闌珊, 憔悴瘦弱了許多.
雖說, 都快10年, 也算是福壽雙全了.
但回家後, 若有所感.
所謂 "物傷其類", 思之仍不免悽悽.
於是臨了臨 瘞鶴銘, 遙祝老錦鯉 一路好走....
今早到中壢 ,果然魚缸水依舊, 物已非.
爰po 上所臨的瘞鶴銘.
雖無法像 陶弘景 (注1) 一樣, 心愛的鶴 pass away,
"乃裹以玄黃之幣" (os: 那來這麼大的紙錢? ) 葬于山下,
動情處, 還寫下一幅千古傳頌的好字,
"立石旌事 篆銘不朽"
但正值12月31日, 新曆的除夕, 謹以此文,
祝福8仙錦鯉, 天上愉快.
今晚可是 year end party 歡聚的日子ㄚ,
狂生的文字, 要是得以不朽, 你们也就成了永遠的記憶了...
注1:
我臨的是劉墉所藏的 98字本, 他在後面跋曰: ....此書或以為右軍....未有定論 , 山谷學之, 通神入妙. 原碑藏於鎮江焦山定慧寺, 曾國藩在他的日記裏, 還特別提到過. 後經多方考訂, 咸認是 南朝 "陶弘景" 最有可能是作者. 原碑一開始的 "上皇 鶴歲不知其紀" 寫得很 ㄍ一ㄥ, 後來就像 "魚兒水中游" 一樣, 時快時慢, 漸露行草連綿之意. 想來是沉在水裏久了, 有了魚的靈性. 臨之, 以前學過的 鄭文公,顏真卿, 都跑來打招呼, 就是不見王右軍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