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140 cm
節臨康里子山: 顏真卿 "述張旭筆法十二意", 釋文:
敢問攻書之妙,何如得齊於古人?
張云(*1):「妙在執筆,令其圓暢,勿使拘攣。
其次識法,謂口傳手授之訣,勿使無度,所謂筆法也。
其次在於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
其次紙筆精佳。
其次變法適懷,縱捨掣奮(*2),或(*3)有規矩。
五者備矣,然後能齊於古人」。
註: (*1) 原文是"張公曰" 原帖漏了"曰"字 我把"公"加一點改成"云" 順一點
(*2) 原文作"奪" 原帖是"奪"是"奮"不清楚 從"奮"較通
(*3) 原文作"咸" 一字之差 "都要合規矩" 跟 "看起來好像合規矩" 意謬千里 既要變法 從"或"較通
魯公此文
除詳述張旭口述的筆法十二意 (平 直 均 密 鋒 力 輕 決 補 損 巧 稱)外
也說明了要寫好作品並超越古人的五項要素: 執筆 識法 布置 紙筆 變法
後面還解釋了 錐畫沙 印印泥 的道理
全文可為學書者借鏡
(沈尹默先生在民國54年曾詳加介紹此文 可上網下載)
康里此帖
中間加了一段 古肥今瘦 獻之不如羲之(逸少) 羲之不如鐘繇(元常) 之論
讀之突兀
原來是 蕭衍的觀鍾繇書法十二意
看來這位35歲就當上禮部尚書的清官
頗擅移花接木之術
令人不禁懷疑魯公此文是否也是後人偽託?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