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遷碑12字篆額:"漢故穀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
這种篆体介於秦篆漢隸之間,寫起來挺有趣,叫"繆篆"。
繆音"謀",纏束糾結意,用現代語來講就是"迴紋針"。
很多篆刻大家都從這十二個字吸收到很多養分,我想李安導演應該也是。呵呵.
所以說赤壁賦中"山川相繆...困於周郎"的"繆"應該唸成"謀"而非"繚"比較合乎蘇東坡的原意.
Why? 繆可唸成謀, 謬, 妙, 穆四種不同音, 就是沒有"繚"這個音.
高中教科書都說"繆"通"繚", 其實只是方便解釋山川繚繞之意, 錯了.
缪除了纏繞還有固結之意, 未雨綢繆, 友誼綢繆...等. 山川纏繞又固結, 曹操才會被困在這相繆的山川裏,
要不然, 東坡就直接用"相繚"就好了, 何必用"相繆"?
(剛跟家中國文老師報告, 又挨了白眼, 說教育部教師手冊都說是"繚", 教我不要無事生非.)
寧拙勿巧又不能裝笨。切太方又成魏碑,隸味被蓋掉。
張遷碑真難,還是追不到拙味。
張遷碑快練完了,才追到一點拙味。
最後二頁交代了一些線索:韋萌撰文,孫興刻石。
我很懷疑孫興沒有打草稿(書丹)就直接拿刀刻,佐證有五,分列如下:
1. 孝"友": 刻"友", 衝刀太快, 差點把"友"刻成"孝".
2. "暨" 刻成二個字: "既且".
3. 從"政"的正, 也是衝太快, 刻成"略"的"田"邊.
4. "際" 刻成 人+ 蔡...
5. "(前)喆遺芳" 後漏刻 "三代以來,雖遠猶近..." 等16字, 在刻完 "刊石豎表,銘勒萬載" 才補刻在後.
上述這些錯誤都是我們用筆寫字或不打稿直接刻印章常犯的錯.
所以我才懷疑孫興不打草稿. 有俟高明.
張遷碑的文字,古來聚訟最多。疑其為偽者,以顧炎武為代表,以其字多訛誤而斷為"好事者得古本而摹刻之石",
但他忽略了此碑有極高的藝術价值,且對當時撰文者跟刻碑者的分工不清楚所致。
那時,立碑之人多為撰文之人,多為士大夫,視書丹為勞役,而由石工兼任書丹跟刻石的工作,才會造成碑文刻錯的現象。
所以說呢,毛筆字寫得好,學問不見得要很好,一樣可以流傳百代,不過話又說回來,1800年以來,寫錯字但字又好的,
大概也只有孫興的張遷碑了。哈哈。
"杨守敬云:“篆书体多长, 此额独扁,亦一格也。碑阴尤明晰,而其用笔已开魏晋 风气,此源始于《西狭颂》, 流为黄初三碑(《上尊号 奏》、《受禅表》、《孔羡碑》)之折刀头,再变为北 魏真书《始平公》等碑。” 由此可見此碑的藝術价值之高。
後來把整通臨了:
偶讀鄧散木 "篆刻學"漢印布局之法,今臨張遷碑,便覺多有契合。
再細細想想, 也許孫興當初不是寫錯字,只是把石碑當印章刻?
漢印多有把"印"字刻成"爪""巴"二字的,把 "暨"刻成 "既""且"二字也不為過吧?
其他簡筆,變体等,似亦可做如是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