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讀咱故宮藏陳淳(道復)尺牘, 發現書法家用的筆, 好壞影響作品非常大.
難怪歷代大書法家, 每遇良筆, 簡直比中樂透還樂.
您看原帖(致研山老弟)從第二行以後, 皆扁筆, 不復八面出鋒. why?
原因有三:1.墨凝. 2.筆劣. 3.手拙.
查陳道復其它作品, 如所附"白陽山詩" 第二頁及最後一頁, 首尾用筆皆精到, 不可能手拙;
此信短, 墨也不太可能乾那麼快;
所以最有可能是他用的筆不夠好.
(這一點跟上週去故宮看沈周的字很像, 寫意派畫家用畫筆粗筆習慣了後, 對書法用筆好像都不太挑? 哈哈)
陳道復他祖父跟沈周很熟, 他爸爸跟文徵明很熟. 他是文徵明的學生.
致"研山老弟". 此人叫顧從義. 因收藏有米芾的硯山, 因號研山山人.
"外"拙畫二紙送新秀才. 這個"外"字的用法, 約當等同我們現在的p.s. (附言)
此信最後二字是"餘素", 這是明朝人寫信的標準格式. 跟"沖", 左沖, 左素, 餘玉, 餘白一樣, 是說信寫到這裏為止, 左邊是空白.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