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66548_1688148141231313_8660989697721368576_n.jpg

 

 

 

 

 

 

 

 

 

通體潄金。
面: "天"字下鎸"北斗七星"及"魁星踢斗、獨占鰲頭"圖。
背:
魁星魁星主文明,欽陰隲、全功名;
命即侯與管城,助尓(爾)雲路同登!
光緒十三年八月上浣,曹端友精製。

 

29063698_1688148231231304_2288989282666283008_n.jpg

 

 

幫忙黃先生將沒能看清楚的字補上。呵。

29177413_1688160311230096_7491407022835892224_n.jpg


。。。。。

祝賀用人金榜題名之
"即侯","硯"之代稱。
"管城",管城子,"筆"之代稱。
"雲路",青雲路,高官高升,平步青雲。

"曹端友",曹素功第九世孫。同治三年太平天國滅亡後,將廠遷至上海,振興家業,稱霸四方。

 

29136628_1688148367897957_4065414234765262848_n.jpg

 

29177819_1688148504564610_7168692977034854400_n.jpg

 

29101552_1688148431231284_61358504086077440_n.jpg

 

29133443_1688148464564614_8457606744099520512_n.jpg

 

黃先生書中之墨是素面隂識填藍填金,此墨則通體漱金,似乎更勝—籌? 呵。

29133492_1688163171229810_466361877010579456_n.jpg

 

側款"竹齋藏",竹齋,疑為嘉慶期名臣"李鼎元"齋號,(或葉志詵),詳附言。

 

29103484_1688148334564627_2165970965358444544_n.jpg

 

側款"師竹齋"之疑:
黃先生書中猜測是與曹端友同期的"任松年",但任松年是"松道人",不太可能既是"松"又跟"竹"學? 任松年傳世作品好像也沒見面有鈐"師竹齋"印的?


我則猜測是李鼎元,—來他傳世文集,就叫"師竹齋集",二來他號"墨莊",想必愛墨藏藏墨甚豐? 但此墨是1887製,而李鼎元1805卒,(82年前就過世了),這問題如何解?

其實,看墨模(如圖)就知道了。側款模不易拆卸,面、背二模則很方便増刻文字。常見側款是六世孫堯千,但正面卻註記是九世孫端友的墨。想必是曹端友在同治三年上海建新廠時,把老家的舊模也拿過來了。如此這般云云,是極有可能的.

 

29101782_1689103984469062_8487280110506868736_n.jpg

 

今日檢得"葉志詵"條,"師竹齋"為其藏書齋號印記,葉氏卒於同治二年,其子襲用其藏書齋號而製此墨?
。。。。
葉志詵(1779~1863)清學者、藏書家。字東卿,晚號遂翁、淡翁。湖北漢陽人。善書法,道光二十九年(一八四九)跋聖教序時年七十一。卒年八十五。父葉繼雯,已有相當規模藏書。貢生出身,嘉慶九年(1804)入翰林院,官國子監典簿,升兵部武選司郎中,後辭官歸。學問淵博,游於翁方綱、劉墉門下,長於金石文字之學,能辨其源流,剖析毫芒。收藏金石、書畫、古今圖書甚富。從秦漢史籍中推求考證歷代官制異同,所藏金
石古物,在《筠清館金石錄》中多採錄。清著名學者葉昌熾曾閱覽過他的藏書,稱他收羅廣泛。藏書樓有「簡學齋」、「平安館」、「怡怡草堂」、「蘭話堂」、「二壘軒」、「二百蘭亭齋」等。編撰有《平安館書目》。藏書後由北京琉璃廠寶名齋主人李炳勛購去100箱,古銅器物亦在其中。藏書印有「葉志銑及見記」、「居漢之陽」、「東卿校讀」、「師竹齋圖書」、「淡翁印」、「葉印志銑」、「淡翁」、「葉氏平安館記」、「東卿過眼」、「漢陽葉氏珍藏」、「平安館」等。著作主要有《詠古錄》、《識字錄》、《金山鼎考》、《壽年錄》、《上第錄》、《稽古錄》、《神農本草傳》、《平安館詩文集》、《簡學齋文集》等。

 

 

29214248_1692197367493057_8629130124240879616_n.jpg

 

見墨面上"直線"方形痕(如圖標),頗疑所謂"通體漱金"的方法,不是用"塗"的,而是在推磨漆衣後再"貼"上金箔?
又,原疑墨面上的黑漬是故意"塗"上黑泥黑墨來作舊,但用布沾水拭之,卻沒能拭去墨漬而露出金底,從墨體拭磨下來的墨,墨色深沈燦黑而有淡香。可知黑漬不是為了作舊而塗上去,是金箔缺損而露出原墨。


曹素功潄金家法,盛名遠播,但究為何法? 是塗是貼? 録之存疑,以待高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師從 str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