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聖嚴師父教打坐調息時,常教我們不要用方法去吐納,譬如説用腹式呼吸、氣集丹田、小周天、提肛、冥思、觀想。。。等。

多年來,一直也不是很明瞭,甚至有時候偷偷用練氣功導引的心法來打坐,會更有感覺,全身氣息流動,筋骨啪啪作響,好像快練成九陽神功一樣。

直到最近,才慢慢體會到無招勝有招,單純的放鬆,簡單的數息,比其它一切有為法更好。

腰桿挺直
全身放鬆
氣若游絲
默照清明

今日偶見 聖嚴師父開示文如下,如蒙親灸,因誌之不忘。

 

用默照,主要是讓我們心中無事,沒有牽掛,這就是「不思善,不思惡」。能對自己的妄念、身心狀況、自己的個性以及種種問題,知道得很清楚,隨時修正它,這就是修行。「不觸事而知」,是對一切狀況都很清楚,但是不要將它當成一回事,這些狀況跟你沒有關係。不要在乎它,這就是默;很清楚知道有這個狀況,是照。狀況發生還是要處理,但是不必說「我」在處理,處理事就只是在處理事,那就不會生氣煩惱了。「不對緣而照」,「對」的意思是攀緣,「緣」的意思是對象;自我和對象產生糾纏不清的狀況就是「對緣」。「不對緣」是指不將任何對象當成是「我的」對象,既然沒有對象,「我」就不存在,煩惱也就不存在。
----------------------------------------------------------
摘錄自《聖嚴法師教默照禪》象岡默照禪十開示(五)真正的修行是心中無事
文/聖嚴法師 



一、選佛場

現在我所說的方法,就像是開藥方,都是經過實驗,如果相信它,使用時就會有用。有幾個要領請諸位要記得:「不思善,不思惡」,以及「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這些要領就是方法,隨時用它放鬆你的身心,不要擔心有妄想,有妄想產生,就隨時回到方法上。

在我們禪堂的正門口,掛了「選佛場」三個字。大家一定很好奇,尤其是西方人,會認為禪堂掛個裝飾品,是什麼意思啊?

「選佛場」其中的一種意思是說,這個地方是提供人們,從煩惱心之中將佛心選出來。關於這三個字的來歷,有種種的說法以及不同的故事,有些故事是製造出來的,根本沒有發生過,不過我現在要講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一位年輕的讀書人,他很用功的讀了十年書,準備赴考做官。赴考場途中,有一天借住到一間廟裡,廟裡的和尚問他:「年輕人,你經過這兒要到哪裡去啊?」讀書人說:「我要去趕考,準備考官、選官去。」和尚問:「你要考官,準備了多久啊?當了官以後要做什麼呢?」年輕人回答:「哦!很辛苦,我已經拚命讀了十年書,當官之後就要管事,那就很忙了。」和尚又問:「這不是太累、太辛苦了?你要選官,為什麼不選佛呢?選佛最簡單、最容易的。」年輕人一聽:「選官我知道,選佛要怎麼選呢?選上了又怎麼樣呢?」和尚答說:「很簡單!什麼都不要準備,什麼也不必期望,佛就在你的面前,你已經選上了。選佛選上之後,你自己根本沒事,但是,你可以為一切眾生做老師,為一切眾生奉獻。」年輕人說:「這真是太好了,又可以做老師,又可以奉獻,自己又沒事,也不需要準備,這太好了!」

結果這位年輕人不去選官,就在這間廟出家,出家之後就寫了「選佛場」三個字;他沒有事情做,就在那邊選佛了。這個故事就是永嘉大師〈證道歌〉所講的「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如果能把這兩句話做到,你的佛已經選成功了。象岡道場的禪堂既然是「選佛場」,諸位來到這裡,應該沒有事才對。

宋朝有位用話頭的禪師──大慧宗杲曾說過:真正會修行的人,是最省力的。如果覺得很累、很忙,表示不知道什麼叫做修行。修行,是心中無事;用默照,主要也是讓我們心中無事,沒有牽掛,不牽掛自己狀況的好與不好,不牽掛過去的好與不好,不擔憂未來的好與不好,這就是「不思善,不思惡」。這個時候,就是在選佛,因為心是安靜的、平安的,跟智慧是相應的。

 

 

二、不觸事而知,不對緣而照

「不觸事而知,不對緣而照」這兩句話,是默照禪的開創者──宏智正覺禪師所說,指的就是默照。「不觸事而知」,是對一切狀況都很清楚,但是不要將它當成一回事,這些狀況跟你沒有關係。事,就是狀況,環境裡的人與事的狀況,自己內心和身體產生的狀況,很清楚的知道是有的,但是跟你沒有關係。這似乎是很奇怪,自己的想法跟身體上的感覺,怎麼會跟自己沒有關係?沒有錯,是有關係,但是不要在乎它,這就是默;很清楚知道有這個狀況,是照。狀況發生還是要處理,但是不必說「我」在處理,處理事就只是在處理事,
那就不會生氣煩惱了。

有一位已經往生的老教授,過去常常在我們紐約禪中心演講,當他得了癌症有人去探望時,他就侃侃而談地告訴訪客說,這個病是什麼時候開始的,現在是什麼狀況,將來會變成什麼狀況,害了這個病要如何去治療。去探病的人跟我說:「師父!這位教授滿奇怪的,他介紹他的病情時,好像是在講別人,沒有感覺到是他自已得了病。」這就是「不觸事而知」的例子,事情他是清楚的知道,然而並沒有將這樁事看成與自己有那麼嚴重的關係。

諸位現在用默照的方法,多半能夠做到這一步:對自己的身心狀況以及現在生活的環境,都很清楚、明白;知道環境內有噪音,或者氣溫很涼、很熱;自己很快樂、很不快樂,很舒服、很不舒服等狀況,你都知道,但是不要再起第二念:「這是『我』」。要將情況客觀化;有這樁事,但不是「我怎麼得了,我怎麼得了⋯⋯」這樣想就會很痛苦了,照也照不清楚,默也沒有默。如果能夠照、能夠默,這樁事我曉得,但跟我沒有什麼關係。能對自己的妄念、身心狀況、自己的個性以及種種問題,知道得很清楚,隨時修正它,這就是修行。否則知道自己有那麼多的缺點,於是自怨自艾、自悲自責,這就不是在修行了。

「不對緣而照」,「對」的意思是攀緣,「緣」的意思是對象;自我和對象產生糾纏不清的狀況就是「對緣」。「不對緣」是指不將任何對象當成是「我的」對象,既然沒有對象,「我」就不存在,「我」不存在,煩惱也就不存在。

最近遇到一位菩薩告訴我,有個男孩子見到另一個女孩子時,一見面就對她說:「我跟妳有緣。」女孩子被他嚇了一跳,他要緣人,人家卻不緣他。從此以後,這個男孩子就神魂顛倒,日思夜想,老是想著這個女孩子跟他有緣,後來女孩子一害怕就去報警,要求警方保護,最後這個男孩就被帶到警察局去了。這個男孩子就是在「對緣而照」,曉得有這個對象,不斷地追,那是煩惱;如果「不對緣而照」,知道有這麼一個女孩,可是不一定跟自己有什麼關係,那就不會惹出這麼多問題了。

當我們打坐的時候,一定會有一些狀況出現,沒有狀況反而是很奇怪的。坐著的時候,眼睛會看到地板上的圖案,耳朵會聽到飛機的聲音,身體會流汗,也會有一些痛和癢,或者心中想著隔壁的人坐下去、站起來的樣子有點怪怪的⋯⋯,凡此種種都是緣,在環境裡一定有緣的存在。除此之外,自己內心的念頭也是一種緣,譬如:「剛才想到一件想了很久都想不到的事,真可惜,沒有用筆將它記下來,再想想看那究竟是什麼?」這一下子,就變成老是在妄想裡,剛才就是在妄想,現在又再追蹤那個妄想,妄想加妄想,在妄想中打滾,這就是「對緣」。不對緣,就是不論是心裡想的、身體上感覺到的、環境裡面所有的一切,跟我沒有關係,不把它當成是我的對象,不去注意它,我只曉得我用我的方法,這就是「不對緣而照」。

曾經有位菩薩在打坐時,不斷注意著前面女孩子的背,坐了一天之後這位菩薩要求換位子。我問她這個位子有什麼不好?她說:「前面那個女孩子的背歪歪的,我老是想去糾正她。師父說過打坐的姿勢要正確,這個女孩子坐得歪歪的,但是我又不能講話,我坐在她背後,看到她那個樣子,我很難過,好像我的樣子就和她一樣。」這就是「對緣而照」了。禪修期間,不僅其他人跟自己沒有關係,連自己的前念與後念、自己的身體狀況,都跟自己沒有關係,這樣子才會坐得安定,這叫做「不對緣而照」。否則緣太多了,老是在攀緣,攀過去緣,攀未來緣,攀當前的緣,這叫做多管閒事,這不是閒道人而是忙道人。

 

 

二、只管打坐

現在繼續講方法。既然生活就是修行,為什麼多半的時間還要在禪堂裡打坐?這是因為我們想要修行,但是不知道自己心念以及行為的哪些地方需要修正。專注用方法的時候,就會發現心裡出現許多許多的雜念、妄想,這些雜念、妄想,都與平常生活之中所發生的行為和習慣有關。發現行為和想法有偏差時,就需要改進,所以在禪堂是在練心,學著認知自己的雜念、妄想是什麼,並練習著讓它們越來越少。


到現在為止,只介紹了一種體驗呼吸的方法,諸位在體驗時,是否真的覺得是在生命的大海裡游泳,好舒暢、好平穩、好安靜、好快樂?有了這種感受體驗,就可以再進一步。如果體驗呼吸在鼻孔出入的感覺,愈體驗愈覺得無聊,或者想要體驗,但是頭腦出現的雜念、妄想,使得心無法體會到鼻孔呼吸的感覺,有這種情況,同樣也可再進一步。

默照,這個名詞是中國曹洞宗所提出的,日本曹洞宗不叫默照,而稱它為「只管打坐」,這是最容易的一種方法。體驗呼吸時,還要曉得呼吸從鼻孔出入之感覺,而「只管打坐」太簡單了,往蒲團上一坐:「我在打坐,我曉得我在打坐!」然後將身體姿勢坐正確、舒服、安定,其他什麼事都不管;但是,一定要曉得是在打坐,否則就會睡著了。

「只管打坐」可分成三個層次:1.我在打坐,2.我的身體在打坐,3.我的身心全部都在打坐。「我在打坐」只是個觀念;身體在打坐,是照;身心都在打坐的時候,沒有雜念,只有身心統一,這便是「只管打坐」的根本方法。

身心統一,身心一致,沒有雜念。曉得自己是在打坐,雜念來了不管它;環境裡有任何動靜,不管它,這就是默照。只管自己的身體在打坐,知道身體上某些局部的反應,不需要管它;不管它,是默;我知道我在打坐,是照。體驗呼吸的感覺,只是身體的一部分,要把心擴大、放大,安心的體驗身體全部的感覺。但是,不可能對身體每個地方全部都有感覺,通常只對痛、麻、癢,或者不舒服的地方有感覺,特別是在動的部分;知道,但不要管它,不要特別留意任何一個局部,而是知道全體。知道全部的身體,甚至知道你的心都在打坐,將體驗呼吸這一點擴大到你的身體,甚至全部的身心,那就是你的生命都在打坐。

 



三、隨息觀

體驗鼻孔呼吸的感覺,叫做「隨息觀」。隨息,其實就是四念住的觀身和觀受的方法。如果能夠從體驗呼吸而將方法擴大到體驗全身在打坐,就更好一些;如果不能轉變也沒有關係,只要心安定就好。

體驗呼吸是很單純的,只要知道空氣從鼻孔呼出時是溫暖的,從鼻孔吸入時是清涼的。絕對不能去控制呼吸,使它快或慢,多或少;也就是說,你的責任是在於體驗的感覺,而非去計較、考量呼吸的量多量少,以及呼吸的品質。不要像狗的嗅覺似地去研究空氣的品質,一研究,會覺得空氣很壞,一計較呼吸的量,就會很貪心地希望多吸一點,這是不必要的。只要把身體姿勢坐直,頸部不要彎,下巴收攏,呼吸量及氧氣量是絕對夠的。

根本原則是在身體要放鬆,坐的姿勢要平穩,身體上的痛、癢,知道而不管它。如果痛得很厲害,腿痛就放腿,背痛就彎腰,頭痛就將注意力放在臀部與蒲團之間。如果頭部發熱、發燙,也許是有病或感冒,這就需要吃藥休息了;除此之外,身體上任何狀況都不管它。有些人會連續的抖動,那是因為特別注意身體某處的關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師從 str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