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寫到"幾"字時,老是搞不清楚,不知右下角要不要有一撇,左下角是"人"還是"刀"? 查書法字典,都有人寫,都可以,覺得很奇怪。
後來去瞭解"㡬"字的本源,才發現歷代書法家會那樣寫,其實都是有道理的,都是對的。
㡬,本意是"人"在治"絲",持"戈"在旁,絲線將斷,而有"㡬乎"、"㡬近"之意。(金國泰、張世超持此説)。許慎"說文"則說,從"絲"從"戍","戍"者,人持"戈"而立,戒備慎危之意。二說皆通。
所以,"㡬"的左下角寫成"人"或"刀"都是可以的,因為"人"的篆寫像"刀",所以簡帛漢隸乃至於楷書,多寫成"㡬"。
至於寫成"戈"還是"弋",也都可以,因為另有一説是從"弋"不從"戈",而"弋"的金石篆文有一撇,是故"㡬"從"弋"而誤為從"戈"。弋者,小木橛,把繩子綁在箭上射獵物也叫"弋"。治絲、編織之時,須有編織木棒(勾線棒)在其中穿梭引導,洞察"㡬"先,是"㡬"從"弋"的本意。
老婆去年學編織/打毛線,常見她哀聲嘆氣,把打到一半的圍巾拆掉重來。問其故,曰,剛開始時,勾線棒下針下錯了,後面就都跟著錯了。。。
呵,治絲如治事,洞察"㡬"先,掌握先"㡬",是很重要的。至於寫成"㡬"還是"幾",不重要了,那都可以的。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