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食有福
泰卦.九三:
无平不陂,无往不復。艱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泰卦是易經64卦中, 最難懂的一卦, 二千多年來, 多少博學鴻儒、易學大師都耽迷在裏面而出不來, 一"泰"各表, 每個人的講法都不一樣. 呵.
无平不陂, 每個平面都有坡度斜度 (是在說愛因斯坦嗎);
无往不復, 出去的會再回來 (是在說地球是圓的嗎).
天與地交界的地方是甚麼樣的地方? 應該是道路阻且長, 很辛苦吧? 還好可以无咎.
勿恤(憂) 其孚(信念), 為了堅持理想, 衣帶漸寬終不悔.
于食有福, 能吃就是福.
以前我丈母娘常買很貴的食材煮給我吃, 問其故, 總說穿戴貴的, 是給別人看的, 好東西吃進自己肚子, 比較實在. 我媽也常說, 能吃就是福. 對我這個吃貨而言, 讀到這個爻的最後四字, 于食有福, 真覺得這是易經媽媽最有温度的叮嚀.
"于", 在此作"前往"的意思. 詳附言. "食", 從"皂", 前刻"既雨既處"有述, 上面的"亼", 有二说, 一說是鍋蓋, 一說是張開的大口, 两說皆通.
不管路有多遠、有多辛苦, 一定要先把自己餵飽, 努力加餐飯, 這樣才能有福, 也才有力氣繼續奮鬥. 加油.
***
于: 西周金文中「于」字有用作動詞,解作往、去,如獻簋:「獻伯于遘王」,令簋:「隹王于伐楚伯,在炎。」與《詩經》用法相同,如《周南.桃夭》「之子于歸」,《毛傳》:「于,往也。」
"食"之甲金篆文均從「皀」從「亼」。
一說其字象「皀」(食器)上有蓋(亼)形(戴家祥、徐中舒、劉興隆、姚孝遂),乃日常盛食物之器具,因而引申為凡食之稱。
一說「亼」實象倒置之口形,甲骨文中有兼從二或四小點的,疑象口液,故食字會以口就近食器進食之意,本義是進食(林義光、季旭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