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譜第五通
用了二尺六尺的橫幅, 共五纸. 第一纸未完成時, 遵師囑, 改用墨迹本的原格式, 一行一行對臨, 把原迹點去的錯字也照臨, 依樣寫了四通. 而這個第五通, 就把墨迹本所佚失的, 漢末伯英以下15行166字, 心不厭精以下3行30字, 參考刻本, 補入.
原迹的筆畫, 沒有用這種厚口手漉有彈性的紙, 恐怕不容易臨得出來, 尤其是一些長豎畫, 如"神"字的末筆, 那個紙要很有彈力, 筆壓下去時, 紙會反彈, 筆纸相互砥礪, 比較能臨出書譜的線質.
改用這種格式來臨, 個人覺得有幾個好處:
1.行氣比較好掌握, 尤其是在數字連筆, 一貫而下時, 真是淋漓暢快, 一樂也.
2.原迹的錯字可以略去不臨, 補的小字, 也可以放大溶入行句之中, 順多了.
3. 以後若有參展, 這五大紙用版裱掛上, 一定很氣派. 呵呵.
4. 順便把墨迹本所佚失的二百餘字補上, 讓整件作品完整.
 
 

書譜第五通

 

宋拓的書譜薛刻本, 現藏於北京故宫博物。清道光年間, 蒋锡韩朱笔释文。原石是在宋元祐二年由薛氏所刻早佚. 此拓是原石未断以前的拓本。殘本. 只有32頁:

 

書譜第五通

 

書譜第五通

 

書譜第五通

 

蔣錫韓的朱筆釋文, 不見得百分百正確, 如圖中執筆三"手", 釋為執筆三"年", 明顯錯釋:

書譜第五通

 

最後一頁, 第32頁:

書譜第五通

 
宋拓薛刻本每行的字數與墨迹本不同. 每行約多二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張師從 str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