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墨 板橋竹墨 1 2.jpg

 

15 墨 板橋竹墨 2 2.jpg

 

#藏墨小記: 鄭板橋墨竹四屏條並題識

此四笏板橋套墨, 取材自
板橋文集: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 70歲), 初夏,作《墨竹四屏條》並題識:
 
其一曰:「瓊條玉線才開碧,鳳尾鸞翎已掃空。自是書窗借青翠,硯池茶碗色如蔥。乾隆壬午夏初,板橋鄭燮。」
其二曰:「秋風昨夜窗前到,竹葉相敲石有聲。及至曉來濃露濕,又疑昨夜未秋清。板橋。」
其三曰:「細細的葉,疏疏的節。雪壓不垂,風吹不折。板橋鄭燮。」
其四曰:「老老蒼蒼竹一竿,長年風雨不知寒。好教直節青雲去,任爾時人仰面看。板橋鄭燮。」"
 
 
板橋在四月初夏時, 作此四幀字畫, 依一年四季分寫竹子的不同面貌. 從 "自是書窗借青翠" 的初夏寫起, 依序便是秋天的 "竹葉相敲石有聲", 再來是第三首的冬天 "雪壓不垂", 最後便是來年的春天, 在歷經一番寒徹骨後, 竹子終於長大到可以 "任爾時人仰面看"了!
 
板橋是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 可惜書生意氣太盛, 61歲便辭官回揚州, 67歲自訂潤格賣畫, 70歲作此墨竹四屏條, 73歲過世.  可惜板橋原畫已佚? 不過藉著欣賞此套墨刻, 依稀可見彷佛.
 
聽說強國人小學生, 一年級時要背十首詩, 板橋的詩在第二首(如圖), 好多強國人爸媽在網路上提問 "細細的葉, 疎疎的節, 雪壓不垂, 風吹不折" 這哪裏是古典詩啊? 假的吧? 呵呵. 錄此一笑.

15 板橋竹墨7.jpg

 

 

15 板橋竹墨.jpg

圖三

 

15 板橋竹墨 2.jpg

圖四  一函四笏的排列順序由右往左依序是: 夏 秋 冬 春

 

 

 

其一曰:「瓊條玉線才開碧,鳳尾鸞翎已掃空。自是書窗借青翠,硯池茶碗色如蔥。乾隆壬午夏初,板橋鄭燮。」 

15 板橋竹墨1 1.jpg

 

第一笏, 夏初, 鳳尾鸞翎, 自當如此.

15 板橋竹墨1 2.jpg

 

其二曰:「秋風昨夜窗前到,竹葉相敲石有聲。及至曉來濃露濕,又疑昨夜未秋清。板橋。」

15 板橋竹墨2 1.jpg

 

第二笏, 清秋. "竹葉相敲石有聲".

15 板橋竹墨2 2.jpg

 

其三曰:「細細的葉,疏疏的節。雪壓不垂,風吹不折。板橋鄭燮。」

15 板橋竹墨3 1 修.jpg

圖九

 

15 板橋竹墨3 1.jpg

圖十

 

15 板橋竹墨3 1 2.jpg

 

第三笏, 冬, "雪壓不垂".

15 板橋竹墨3 2.jpg

 

第三笏, 冬, "風吹不折", 硬挺如斯.

15 板橋竹墨2 2.jpg

 

15 板橋竹墨3 2修.jpg

 

p.s.

古墨保養小技巧
 
昨天貼文曬我的板橋套墨, 驚覺才幾年沒拿出來把玩, 都起了一層白白的"墨霜"了, 如圖三, 圖四, 圖十五, 圖十六.
 
當然, 有人獨愛此味"墨霜", 說是老到結霜, 定然是大開門的古墨無疑. 殊不知老墨不一定是好墨, 但有些人還更變態, 專愛那種拿起墨來, 霜粉還會撲簌簌掉下來的那種. 讓我想起以前年輕時跑業務, 陪老客戶去阿公店地下酒家時, 若遇見那種一笑起來, 臉上脂粉會掉下來的, 往往避之唯恐不及. 呵呵.
 
各位有看過咱故宮展示的明清古墨起過"墨霜"嗎? 應該沒有吧? 會起霜, 大多是疏於保養, 或儲存環境不理想所致. 古人製墨, 為了能保存更久, 防風化乾裂, 或起墨霜, 大都會上一層漆衣, 或是塗一層金衣或貼金箔.
 
好的墨, 都是用有機的動植物當原物料, 手工製成, 都是有生命的, 會隨時間而老化, 跟美人一樣, 髮會白, 膚會皺, 那也是很自然的. 這時候只要主公發揮愛心與耐心, 輕輕的按摩撫玩, 像"盤"玉一樣, 從上到下周身盤遊一遍, 不需上油, 指肉的温度濕度與油潤度, 足以把遍體塵霜都化掉.
 
這時候, 如果再放些舒緩的音樂來一起聽會更好. 大约一小時的保養, 效果如圖九與圖十的對照.  有分教: 以對美人之心對美墨, 則美墨必有迴響.
 
 
 
 
15 板橋竹墨 3.jpg
圖十五

 

其四曰:「老老蒼蒼竹一竿,長年風雨不知寒。好教直節青雲去,任爾時人仰面看。板橋鄭燮。」

15 板橋竹墨4 1.jpg

圖十六

 

第四笏, 最後一笏, 春來, 終於長高長大成材, "好教直節青雲去, 任爾時人仰面看"!

15 板橋竹墨4 2.jpg

 

乾隆年製

15 板橋竹墨5 1.jpg

 

 

 

 

#2024長歌個展-古墨 之15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2024長歌個展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張師從 str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