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抽空到故宮 朝拜這次展出的晉唐名蹟,  有我最喜歡的顏真卿祭姪稿,   懷素的自敘帖千字文 孫過庭的書譜,  王羲之的平安何如奉橘、快雪、蘭亭、聖教等,  尤其是"自敘帖",  十幾年來, 海內外的學者, 為此帖的真偽, 爭辯不休, 如傅申、李郁周、啟功、王裕民等,  論其為偽者,  略謂海外傳本與故宮此件 形似的,  尚有多件,  又與明朝文彭(文徵明之子)的鏡水堂刻本,  在字跡殘破處位置都一樣,  懷疑故宮此帖應是真跡的摹本,  更有甚者,  認為是鏡水堂刻本的摹本….

 

 

而論其為真者,  略謂此帖行筆流暢,  牽絲飛白,  不是用雙鉤填墨可以做的到,  而且要摹,  也會找薄紙(像右軍的帖, 皆為摹本)  , 不會像此帖, 用粗厚的麻紙

 

我兀立在展櫃前,  決定先把這些爭議暫時擱一旁,  直接來實際感受一下, Wah  wah wah!!!   除了感動,  還是感動, 無言可說.  心摹手追, 手指在玻璃上隨著原帖線條比劃, 9公尺寬,  約700字,    摹寫了2個多小時

 

熙來攘往的觀眾、導覽、學生, 還有隔天看報紙才知道的日本每日書道同好,  從我右邊來,  到我左邊去,  平均停留不到三分鐘.  這群同樣的人,   可能願意花兩個小時去排隊,   買米勒、碧沙羅、海角7號的票,  卻捨不得多花幾分鐘來體會一下盛唐的風華,  狂僧在世,  看到知音這麼少,   要寫自敘帖的興緻,  會不會就先餒了三分 ?

 

先來看看前六行,  這是宋朝蘇舜欽補的,  各位看,  跟原跡有何差別?

 

 

(我的看法是: 上下字距較長, 行筆轉折較肥潤  (狂僧愛用瘦筆 ), "佛" 字最後一筆,  懸針太過 , 也露出端倪.)

 

94年底 , 故宮院方跟東京財物研究所合作, 用紅外線 背透和反射兩種照像法 , 加上"螢光攝影 "和 "高精密攝影"  (皆為非破壞性攝影),  也證實 前六行所用的紙, 跟後面的22張紙 (原帖共23張紙接合而成) , 是不一樣的紙, 另外 , 也證明了, 字跡殘破處(如尚書"司"勳, "勗"以有成..等), 有補紙的痕跡,  是故此帖是在刻本之前,   是刻本的母本.  最重要的,  綜合各項科學證據,  證實此帖不是用  雙鉤 "描"  "摹" 的,   是用 "寫" 出來的,  至於是誰寫出來的?   不言可喻,   除非世上另有一個 "狂僧' 在世!

 

 

但還有一個小問題,  "奔蛇走虺勢入座"  這個 字的第一筆 , 我百思不得其解 為甚麼會多一條帶鉤的細線? 筆毛開叉? 不像.   因為線條速度感不一樣.   而且筆桿要全躺平,  才有可能?

 

 

相較帖內的兩個大

信手二三行

輕世界

 

您看 , 開叉的多自然!像是在高速公路上,  兩輛蓮花跟法拉利跑車在對尬 !

 

狂僧是用懸腕寫字的,  你看他越寫到後面 , 行氣往右下傾斜, 用枕腕 枕肘,  是寫不出這種效果的.  用懸腕 , 筆桿"頭外毫內"向身內傾斜 ,  比較容易有此效果,  行氣也會較順,  像唐朝人講的,  這就叫 "屋漏痕"  筆法.  自敘帖是懷素四十歲時所作,  此次展出另有其千字文,   是六十歲後作, 火氣全無卻內勁十足,  我猜右老的標準草 , 從此帖得到的養份應該很多?

 

最後,   真該為故宮鼓鼓掌!!!  難得的至寶 , 一次展出,  隔壁展廳,  還有倪元璐題的8張畫冊,  還有汝 定...  等美不勝收的 宋瓷.  趕快找時間去看吧!   週六5:00pm- 8:30pm 還是免費的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師從 str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