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謝帖, 搞得眾人如丈二金鋼摸不著頭的就是這帖.
"二謝面未? 比面. 遲諑. 良不靜. 羲之女愛再拜. (珍)
想邰兒悉佳. 前患者善. 所送議當試. 尋省.
左邊劇."
信的內容, 到底講的是甚麼碗糕?
"二謝"是二個人還是一個人? 就是那個"袁二謝"嗎? 不得而知.
"諑"字怎會多一點? 不知.
"諑良不" 左邊那個 "珍"字, 好解多了, 應是姚懷"珍"的"珍", 前文"平安何如奉橘"有述, 不贅.
"再拜"完, 信不就寫完了嗎? 怎會又想起"邰兒"了?
"邰兒"是誰? 不知.
所送的"議"是甚麼? 為什麼要"試"? 難道是某種治療 "之前所患" 跟 "左邊劇痛" 的藥方嗎? 不知.
我的猜想, 最有可能的情形是, 此帖不是一封信, 而是三封信. 摹的人把殘篇斷簡但又好看的字"摹"集在一起, 所以不管我們怎麼猜, 還是跟瞎子摸象一樣, 不解其義. 而其中, 引起我強烈興趣的是這個 "羲之女":
羲之寫此信, 跟"趙孟頫"幫老婆"管道昇"寫家書一樣, 信寫好了要署名, "羲之"緊接著就要"再拜"了, "再"字寫畢, 驚覺這是要幫女兒代筆寫的信, 不能用自己的名字, 所以用一個大的"女"字蓋掉"再"字. 諸位看, "女" 下面所蓋掉的字, 不是筆誤的筆劃, 而是"再拜"的"再"字, 遮蔽率達90%以上, 不得不佩服"書聖"亦是塗改聖手. 呵呵.
趙孟頫幫老婆代筆寫的信, 在署名的地方一樣有塗改, 本來是寫自己(孟頫), 再改寫成"道昇".
現在問題來了, 羲之有七子一女, 但他這個女兒, 名不見經傳, 沒有人知道她叫甚麼名字. 信上說: 羲之女"愛"再拜, 會不會是叫"愛之"呢? 王愛之, 不錯聽的名字, anyway, 不得而知, 有待高明. 倒是1972年出土一塊墓碑, 是唐太宗女兒的墓碑, 叫李"孟姜", 墓碑前段的碑文是這樣寫的:
"朕聞王羲之女, 字孟姜, 頗工書藝, 慕之為字, 庶可齊蹤, 因字曰孟姜." 唐太宗不但喜歡右軍的字, 連小公主剛會寫字, 還特別取跟王羲之女兒一樣的名字, 就叫"孟姜". 所以王羲之的寶貝女兒很有可能是"王愛之", 字"孟姜".
以上都是我的片面之辭, 有待有識之士再接再勵, 接下去考證並指正.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