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說#4: 腸、膓、昜、場、塲、傷、殤、觴、陽、揚、楊、瘍
每次用毛筆字寫"腸"時,都會猶豫要不要在"昜"上面再加個"人",變成"膓"? 蘇東坡、宋徽宗寫"腸",智永、唐寅寫"膓",趙孟頫二種都寫。
"腸"主感情,所以古人常在詩文裏用到"腸"字,如剛腸疾惡、柔腸寸斷、肝腸俱熱、斷腸人在天涯、雲雨巫山枉斷腸。。。等。所以考究一下是有必要的。
腸,右邊的"昜"是聲符,取其音而合成"腸"字。"昜"這個字根,原本是由"日"、"丂"(樹柯、樹枝)上下組成,表示太陽光照在樹上,然後下面加"彡"表示太陽光的光芒。(所以寫"昜"部首時一定要寫一長橫畫表樹枝,不要寫成"易"了)。後來加"阝"(阜,山)變成"陽",太陽照在山上,山南比山北有比較多的陽光照射,所以"陽"為山南,山隂為北,古人的隂陽方位由此源。
所以,腸的正寫是"腸",不是"膓",加個"人"是異體字,最早寫成"膓"異體字的,我猜是唐朝的智永,因為他寫了好多"千字文",而千字文裏剛好有"腸"。
至於為甚麼會有"膓"這個異體字出現呢? 沒有右邊這個字根啊?我猜是因為"傷"字。"傷"的古字,本來左邊是從"矢"或"刀",上面從"人",下面再借聲符"昜"組合而成"傷",本意是"人"為刀箭所傷(到了秦小篆,把"矢"簡成"人",變成我們現在的"傷"字)。因為"傷"寫習慣了,聲符又都是"昜",智永大師又這樣寫,所以後代的大書法家就開始有"膓"、"塲"這種異體俗字出現。 您看,同樣的聲符"昜",像"揚"、楊、陽、瘍。。。就沒人寫成加"人"的異體字,是不是很有趣?
如果問我,我會怎麼寫"腸"? 我是喜歡寫正寫的"腸"。因為"昜"的字源有來歷可考,而且寫成"膓"很怕會被"傷"、"殤"這類不吉祥的字牽連到。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