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說#9 明 眀 朙
記得國中時有書法課,臨顏柳碑帖,常見日月"明"作目月"眀"。奉問國文老師,則曰,避唐明皇諱,故改 "明" 為 "眀"。(大誤)
及長,習右軍字,赫見羲之亦作"眀"不作"明",可是"羲之"是東晉朝人,不用避唐玄宗的諱啊? 另見漢隸亦多作"眀",始知"避諱"之說為謬。
再後來,查了字典,方知"明"本作"眀",天黑了後,月亮出來,目中有月,景物皆明,故作"眀"字。另有"朙"字,"囧"象窗格,月光透窗而入,物件皆明,故作"朙"字。簡帛另有"田月"字,亦是透窗見月之意。總之,清楚明白的"明",本來就要寫成"眀"才對。而日月明的"明",本意是 "天剛亮的時候",太陽出來了而月亮還來不及下山,日月同見,故作"明"字。古書上常見 (丁巳)"明雨",不是 "明天要下雨",而是在丁巳日那天,天剛亮的早上,下了一陣雨。
強國人不明古人造字之理,大言夸夸説沈尹默先生把"明思宗" 寫成 "眀思宗",換 "日"作 "目",故意寫錯(如圖),是為了表達對 "日"本人的不滿,一笑。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