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 材與不材之上1.jpg

材與不材之上
 
 
材與不材, 這問題跟"有用、無用之人"的思辨類似. 我以前剛踏入職場時, 常為此纠结.
 
"不材"當然是不行的, 因為若是業績達成率不及格, 公司遲早要你滾蛋; 太材了也不行, 同事眼紅排擠抹黑你, 客户覺得你暴利, 代理商說你塞貨...然後你職位愈升愈高, 離家愈來愈遠, 從台中兼管高雄, 再升台北管全省, 再漂泊上海華南, 最終在水深火熱皮膚乾裂的北京管大中國.
 
莊子聰明, 說他將處於"材與不材之間". 可是我覺得這樣太騎牆, 沒個究竟, 常常纠結心累. 莊子自己也說處於材與不材之間, 似之而非也, 故未免於累.
 
最快的最好的解法, 還是要跳脫材與不材的俗世價值觀, 提神於上, 超越一般的績效衡量指標, 從吾所好, 認真做自己, 重質而不重量, 公司不上市、小而美也很好, 物物而不物於物, 庶幾乎道德之鄉. 因作是印.
1.7 * 2, 高3.3公分的不材小芙蓉. 呵.

 

 

157 材與不材之上2.jpg

 

157 材與不材之上3.jpg

 

157 材與不材之上4.jpg

莊子外篇-山木: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不材得終其年。」
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悉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
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
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游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此神龍黃帝之法則也。若夫萬物之情,人倫之傳,則不然。合則離,成則毀;廉則挫,尊則議,有為則虧,賢則謀,不肖則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為道德之鄉乎!」
 
 
譯文:
莊子走在山中,看見一棵大樹,枝葉茂盛,可是伐木的工匠,只靠在樹旁休息而不砍伐這棵樹。莊子問他原因 ,工匠回答:「這樹沒有用處。」莊子說:「這樹因為沒有用處而得以終其天年。」
莊子從山裏出來,住在老朋友家,朋友非常高興,叫童僕殺鵝招待莊子。童僕請示:「一隻鵝會叫,一隻不會叫,將殺那一隻?」主人說:「殺不會叫的。」
第二天,弟子問莊子:「昨天山中的大樹,因為沒有用得以享天年;現在主人的鵝,因為沒有用處而死,先生將如何自處?」莊子笑著說:我將處於有用和沒用之間.
可是處於有用和無用之間,像是近乎道而事實並不是道。所以還是不能免於繫累。如果與道德化合而逍遙於物外就不會了。忘了贊譽,也忘了譏評,或龍或蛇,屈伸自如,順著時勢變化而行動,不偏滯專為。或飛動,或潛屈,總以和光同塵,為行為準則。然後遊心在萬物沒有的境界,役萬物而不被外物役使,那怎麼會受物累呢?這是神農黃帝處世的法則啊!
至於那萬物自然的實理,人事變化的過程就不是這樣了。有合就有離,有成就有毀,清廉的就被毀傷,尊貴的就遭受攻擊,有為的就遭非議,賢能的就遭受謀害,不賢的遭受欺凌,如此看來,何必偏執一方呢?悲哀啊!弟子們記著處世要免於物累,只有逍遙在道德的境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師從 str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