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台北故宮所藏國寶, 三帖分開摹成後再合成一卷, 相關說明在網路上很多, 於此不贅. 挑一些較不為人知的來隨便說說:
1. 常見唐摹本, 除了萬歲通天帖和唐時送給日本皇室的喪亂二謝得示帖外, 大多用這種硬黃紙. 此種黃紙在魏晉時就很常用, 因為添加了"黃蘗"(也叫"黃檗"或"黃柏") 樹皮擣煮後的"黃"汁, 把紙染黃, 當寫錯字時, 用"雌黃"塗一塗, 當成是"立可白"修正液, 就可重寫, 很方便. 又因為黃蘗有特殊味道, 可防蟲蠹, 故後來寫佛經的藏經紙亦用此種黃紙. 至於要"摹"(也叫"嚮搨", "向"著光摹"搨", 一般都誤為"響拓")字, 會在紙上下塗蠟壓實, 使其易於"透光"摹描, 俗稱"硬黃紙".
2. 第一行右下有兩個字被切掉一半, 其全字是"僧權". 另一紙"何如"帖第一行右下有"鑒"字和"懷充". 定武蘭亭在接紙騎縫處, 當其"欣"於所遇的"欣"字左邊和下一行"快然自足不知老"的"不"字右邊, 有一"僧"字; 還有二謝帖中有一"珍"字... 等, 都是同一種情況. 也就是南朝梁武帝時, 徐"僧權", 唐"懷充" , 姚懷"珍"等人, 都是御用的書畫"鑒"定官, 只要經過他们鑒定是右軍真蹟時, 他們就會在真蹟上面簽名, 表示這是如假包換的真品. 唐朝弘文館的摹手, 像馮承素等人, 在摹拓時, 也把"僧權", "懷充"等簽名字跡一併摹上, 所以就變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3. 習書時, 碰到這幾處簽名, 當然要避開, 否則會像東坡一樣, 他讀定武蘭亭, 看到"僧"字的"人"字邊糊了, 以為是右軍加了一個"曾"字在"不"字右上, 然後說蘭亭序的原文應該是"暫得於己, 曾不知老之將至", 這樣就會鬧笑話了. 由此亦可見我們現代人學習書法有多幸福, 那麼多墨蹟摹本可看, 蘇東坡, 趙孟頫他們就沒這個福份了.
平安帖的帖文是: "此粗平安, 脩載來十餘日, 諸人近集存, 想明日當復悉來, 無由同, 增慨." 信中提到的"修載"是右軍的親戚, 右軍在十七帖中也曾提到過他, 並說他住得比較遠, 沒辦法常見到面, 所以這次他一來, 右軍當然很高興, 又因為第二天脩載他们一行人要來羲之家, 羲之沒辦法在家迎接, 一同聚會, "無由同", 所以有點感傷, "增慨".
"遲"復的"遲"唸 ㄓ ' , 音"至", "等待"之意. 遲復, 就是"等您回信"的意思. 此帖"摹"的水平, 在我看來, 尚差"喪亂帖"一等. 諸位看這個"遲"字的豎劃, 其墨色濃淡效果雖有"摹"出來, 但濃淡"漸層"的效果就不好, 斷成三截, 不自然, 一看就知是"摹"的, 不是"臨"的. 而真正神妙的"摹"本, 其"飛白""漸層"的效果, 會讓您覺得是"自然臨寫"出來的, 有機會介紹"喪亂帖"時再來說吧...
"得"字有修補過, 而且修補得不太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