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説#1: 自
"自"這個字太常用了,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它的來源是象形的"鼻子"。(詳附言)
常見很多刻印的人,刻"自在"、"觀自在菩薩"、"靜觀自得"的"自"字時,老是喜歡在"自"字的頭上,再加一條長長的橫畫,問其所從來,必曰徐三庚亦如是,如圖。
其實,這樣的刻法,是錯的。
遍檢甲骨金文字典,有加一橫畫的,百不其一。
倒是"首"字,(原字是"自"上加橫畫代表"頭",
頭上再加三條彎曲豎畫代表"頭髮")古人刻"首"時,常省略上面那三根頭髮,如圖五趙印"回首舊游。。。"
不知是否有人跟我一樣,曾懷疑那編入篆刻字典的、上面有一橫的"自",是編者編錯了,把"首"錯編成"自"了?
附言:
甲金文「自」象人的鼻子,林義光、商承祚認為兩橫象鼻上的腠理、皺紋,是「鼻」的初文,本義是鼻子。後來因為人稱說自己時,常用手指自己的鼻子,所以用象鼻形的「自」來表示自己。
甲骨文的「自」這個字形表示兩個詞,既是「鼻」的初文,又是表示自己的「自」(林澐)。後來為了區別二字,在「自」之下加聲符「畀」造「鼻」字來表示鼻子。《說文.自部》:「自,鼻也。象鼻形。凡自之屬皆从自。」徐灝《說文解字箋注》:「人之自謂或指其鼻,故有自己之稱。」
甲骨文底部筆畫不連,象兩個鼻孔,金文始把底部筆畫相連。
全站熱搜